您现在的位置: 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 ? 学术交流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2017—2018学期学术年会

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

一、会议概况

会议主题:教育学的理论之思与现实关注

会议时间:2018年1月8日上午8:30——12:30

会议地点: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东校区B421

会议主办方: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

与会人员:康丽颖教授、朱晓宏教授、陈正华副教授、姜月副教授、岳欣云副教授、杜钢副教授、丁永为副教授、胡萨副教授、林伟副教授、唐一鹏博士、高洁博士、部分2016及2017级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会议目的:针对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2017—2018学期的研究成果及工作进行总结与交流,提升本学术共同体的研究品质。

 

 

二、会议内容

(一)交流研讨背景

    康丽颖教授首先就教育基本研究理论所情况和本年会举行目的做整体介绍。本研究所作为拥有十五位教师的学术共同体,研究专业涉及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师教育等方向。该学术交流活动,既包括个体研究经验的分享,又包括学术团队各位老师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寻求合作,从而打造出更好的学术平台,提升研究品质,为下一轮学科评估做好准备。

(二)专题报告一:教师之思与专业修为

    专题报告一的主持人是林伟副教授,发言人杜钢副教授、丁永为副教授及朱晓宏教授围绕“教师之思与专业修为”专题进行了不同主题的分享。

    杜钢副教授在“中国传统教师文化的若干一体化关系问题”的报告中主要梳理了两种较为重要、具有典型性的一体化关系,即“官师一体化”和“道师一体化”,这是实感和虚感两种完全不同的系统。他指出“道师一体化”比“官师一体化”更加根本,更加具有根源性,虚化的一体化系统会对实化的一体化系统具有导约的作用。中国传统教师文化是立体化、持续化,甚至全球化的复杂系统,值得挖掘其历史特点、开发其现实价值和展望其未来前景。

                             

    丁永为副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杜威论教师的专业精神”。他指出,任何教育的改革如果不伴随教师态度的变化,那么这种改革一定会是失败的,因此教师的专业精神是学术和实践必须关注的话题。丁老师从现有较为普遍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出发,反观人的社会关系出现的问题。社会关系从来不是民主、自由的,一方面是仁义道德,另一方面又把社会中的欺压看得如此正常。学生中出现的“精致利己主义”在于教师出现了问题。教师习惯于解释世界,却忘记自己重要使命是改变世界。丁老师从美国批判教育学家亨利·吉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中的观点,引出杜威所认为的教师专业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教师职业意识,既体现在教学上的理智自由意识——“教学自由”,也体现在社会活动上的公民自由意识——“公民自由”。丁老师认为教师应在讨论中扮演舆论领袖的角色。这正是新时代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呼吁,也是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目前整体努力的方向,因此学理的探究和实践的联系就关联到了一起。

                             

    朱晓宏教授在“大学教师的境遇与修为”主题报告中围绕“大学课堂应该呈现什么样态?大学的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意味着什么?”和“大学教师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若干问题展开。朱老师认为:大学课堂应该是一场充满思想冒险的精神之旅。大学教师作为一个以学术为志向的知识人应该引导学生进入专业学科的哲学之境,即对于特定学科的所属问题进行本质上的讨论,这也是专业学习的必要前提。同时,大学教师要保持清醒自识,不能以教师个人的价值偏好去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朱老师以清华四位国学导师为例指出,大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大学教育不仅是专业训练,更是学术教育,专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并重;在学术生活共同体重,师生是同道中人。

                              

    本专题提问、讨论环节中,丁永为副教授提出“高校在实际中把大课变成小课不现实,那么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新手大学教师,使得大学课堂是求真知,而不是求学分。”针对此问题,各位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朱老师回应道“大课作为通识课十分有必要,这也需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有的老师逻辑线索很清楚,而有的教师则需要案例吸引学生。宁虹教授认为大学教师靠专业,靠理论支撑,有理论冲击力的课会吸引学生。每个课程的研修计划需要配备适合学生的扩展阅读资料和书目,且应拿到学术委员会上进行讨论。大学课堂要以学术和真理为指向。”陈正华副教授认为“大学课堂既不是职业技术学院,也不是中小学课堂,不会满足每个人,大学教师要按应有的学术追求,能够引导一些学生就够了。”康丽颖教授说“大学要坚守一个乌托邦和象牙塔,但是还是会被社会潮流所左右。所以,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坚守象牙塔是必要的。”

                               

(叁)专题报告二:教育领域的哲学反思

    本专题的主持人是胡萨副教授,岳欣云副教授、胡萨副教授和高洁博士就“数学教育生活化还是数学化——基于数学教育哲学的思考”、“哲学之思与为师之道”及“从价值判断的哲学内涵推进价值教育的落实”叁个主题进行了报告。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岳欣云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新课改和数学家就“数学教育应该生活化还是数学化”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新课改认为数学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生活出发,更加关注教学法;但数学家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强调数学教育要关注数学本身。岳老师从数学教育哲学为着眼点,详细论述了“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数学教育学习和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和“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得出“数学教育生活化是经验主义的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内在思维,而不是外在应用”以及“数学教育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等结论。

                              

    胡萨副教授就“哲学之思与为师之道——教育哲学之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报告。她从“教师的哲学之思意味着什么”到“教师为何要进行哲学反思”,再到“探寻理论自觉意识的为师之道”层层展开,深入浅出地报告了其对于教师教育方面的思考。胡老师引用柏拉图“洞穴隐喻”之说区分了具有自然态度和哲学反思态度两种不同的人;哲学作为“世界观”,更重要的是“观世界”,“尝试的思维”、“科学的思维”、“哲学的思维”这叁种“观-世界”的方式中,教师的哲学之思是超越“经验思维”且包含“科学思维”的专业成长方式。从教的理论到教的意识,再落实到教的行为,一条以哲学作为教育的基本原理,让教师拥有理论自觉意识的专业实践探索之路。最后,胡老师介绍了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全日制教育硕士试点班《教育哲学》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的汇报反馈和随笔展示。&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高洁博士报告的主题是“从价值判断的哲学内涵推进价值教育的落实”。高老师首先对“价值”与“道德”做了一个区分:道德一定是有是非、善恶之分,价值是一个比道德更加宽泛的概念,包含着道德。并且以“中学生的职业理想是教师,这不涉及其道德,但能够体现其价值取向”为例直观质感说明了该观点。通过对“后真相时代价值教育”的分析与“佛系少年”等目前社会上流行词汇的本质内涵,高老师展开了从“价值判断是处于关系中的判断”、“价值判断是对于正当的判断”、“价值判断是情理共融的慎思关切判断”叁个方面层层展开,对就此提出了针对提升高中生价值判断力的教育建议:一是关系性维度需要公共性的价值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公共事务,能够以公民的身份进行公共价值判断;二是正当性维度需要保全尊严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正当性价值判断,注重学生发展与判断的多元;叁是理性与情感共同参与的价值教育,注重学生的理性思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验。

                          

    本专题的交流、讨论环节,丁永为副教授就胡萨副教授的报告提出“哲学之思到底是未来要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哲学之思,还是成熟教师的哲学之思?”胡萨副教授回应道“哲学之思应是一以贯之的,哲学之思是反思之思”,朱晓宏教授同样认为“哲学之思是形而上之思,这二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专业化程度上的区别。”

                                 

(四)专题报告叁:教育学的多维度思考

    本专题的主持人是丁永为副教授,康丽颖教授、林伟副教授、姜月副教授、陈正华副教授、唐一鹏博士从教育学不同方面的思考进行了报告。

    康丽颖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在扩张与融合中寻找校内外教育发展之路”,从“政策文本支持下的校外教育机构职能拓展”、“扩张与脱域驱动中走向融合的校内外教育”、“协同育人视域下校外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叁个部分展开,着重对第叁部分进行了报告。康老师指出,目前校内外教育协同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行政驱动模式,另一种是市场选择模式。那么,对于校外教育改革一方面要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促进校外教育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解除公办校外教育机构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同时还应该承认课外补习与培训机构的校外教育身份。

                                  

    林伟副教授针对“中美教育交流事业的开拓:以哈佛大学与中国早期教育交流史为例”主题进行了报告。他从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谈起,引出对“美国大学,乃至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该如何书写?是否存在连续和内在统一的国际化策略?大学的国际化对于全球领域的知识生产/制度衍生产生了何种影响?”和“从全球大学历史演进的整体或跨国视角入手,中国现代大学的兴起与发展应当做何种阐释和定位?于当下我国大学国际化的启示是什么?”等问题的思考,着重报告了“哈佛大学与中国早期教育交流的主要叁条路径”的内容,得出“中美教育的交流,也是两国知识生产与制度建构的双向互动交流”、“大学之道的变与不变”等结论,并且对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姜月副教授主要就“艺术课程文化研究”主题做了报告。她在报告中明晰了艺术课程文化的内涵与特质,总结了艺术课程实践中缺失“艺术课程文化”的生成及原因,由于传统的“双基”教育思想,加上艺术课程文化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同时课程内容过多等因素,导致在艺术课程中突出艺术技能、艺术知识的学习和把握,或是突出文化因素。对此,姜老师对于“艺术课程文化的生成”提出了叁点建议:对艺术创作者的文化接触,并以周华健的歌曲《朋友》举例,让学生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了解歌曲创作的过程,从而懂得艺术创作的生活方式;创造、生成“艺术课程文化”,其它课程及生活中生成“艺术课程文化”。

                                 

    陈正华副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培训合同:性质与特征”。陈老师首先提出“孩子参加英语培训班是否需要签订培训合同”的问题,从四个方面阐述培训合同的必要性,进一步指出培训合同的性质是教育服务合同,并详细说明了培训合同的五个特征,有助于人们增强签订培训合同的意识。

                                 

    唐一鹏博士作为本次年会最后一个报告人,其报告内容也是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关注,他报告的内容围绕“翱贰颁顿国家的家庭政策”展开。唐老师从目前出现的“二胎政策”大的研究背景谈起,关注到目前我国的生育政策,对比翱贰颁顿国家的一些家庭政策,并从中对我国家庭政策的一些影响及启示。

                                  

    在本专题的提问、讨论环节,博士生王帆就林伟副教授的报告主题提出“戈鲲化时期的学生交流与现在一样吗?”的问题,对此林伟博士回应道“戈鲲化时期更多的是市场驱动,而现在有市场的因素在里面,但政府起了很大作用,因此迭加了政府和民间的双重因素,既有家庭的选择,又有政府的推动。”

                                 

(五) 会议总结

    康丽颖教授在最后总结道,此次年会非常成功,几乎是全员参加,精心准备,有学术品味。具体有三个特点:一是分享了理性与经验相融通的教育思考,教育研究一端是理性、另一端是经验,科学研究一定要落地;二是表达了多领域的个性化学术研究,每位报告人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把一年来研究的新进展分享给了大家;三是展示了反思性有情怀的教师风范,在老师们的报告中能够看到教师研究的一面,又能够看到教师教学的一面。最后,康老师对于研究所年会的召开提出了些建议:明年再相聚时,希望能够邀请学生参与,提前做好准备,学生报名参加,推选学生代表,发动起学生的研究力量。同时,康老师还代表研究所还特别感谢高洁博士和唐一鹏博士为年会做的准备工作,也对到场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致以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