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 ? 学术交流

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顺利举行2020级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

20235月17日19日,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2020硕士研究生分两组开展了学位论文答辩工作。

第一组论文答辩会于5月17日下午13:30-18:00在东区815会议室举行。本次答辩会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曹浩文副研究员担任答辩主席,我院陈正华副教授、罗爽副教授、王楠副教授、何颖博士任答辩委员会成员。董津桥、李若芷、乔悦、付路路4位2023届毕业生参加本次答辩会,其他年级研究生与会旁听学习。答辩正式开始前,陈正华副教授对答辩委员会主席及答辩委员会成员进行依次介绍。随后,在曹浩文副研究员的主持下,答辩会有序进行。

第一位答辩人董津桥进行了题为《高校教师师德量化评价检视——基于对颁大学诲学院的个案研究》的论文汇报她对选题缘由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汇报该论文从双重评价主体双线标准和结果反馈与应用叁个方面进行了实然分析和价值分析阐释了师德量化评价的研究基础和理论背景,并且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第二位答辩人李若芷就论文《基于过程导向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评估体系研究》进行了汇报她汇报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指出现有研究在学理和实践层面的不足阐明了该论文的研究问题该论文遵循揭示问题——理论探析——经验借鉴——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借助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将基于澳大利亚“参与与影响”评估方案作为代表性案例进行探究,提炼出搭建科学可行的社会影响评价体系的有效方案。

第叁位答辩人乔悦对论文研究生导师职责履行监督机制构建的现状与改进研究——以北京市属高校为例进行了汇报该论文论述了研究生导师职责及其履行的复杂属性阐明了导师职责履行需要监督的必要性基于治理理论和利益衡平理论构建了研究生导师履职监督机制体系框架采用文本分析法梳理了国家高校层面对于研究生导师履职监督机制的规范与现状分析了当前高校研究生导师履职监督机制的实践运行情况及其问题与原因并结合国际有益经验就机制完善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第四位位答辩人付路路汇报了题为《中小学生个人信息风险学校治理研究》的毕业论文该论文对中小学生个人信息风险学校治理进行法理分析,探析了中小学生个人信息风险学校治理的价值意义该论文对中小学生个人信息风险进行类型化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及学校治理现状与问题并从治理制度治理认知治理技术叁个维度对其原因进行溯源结合国外经验对我国中小学生信息风险治理的启示提出完善学校治理的对策建议

最后答辩委员会进行内部会议并匿名投票表决,由答辩主席宣布表决结果及答辩决议。经答辩委员会讨论,答辩主席宣布一致同意4位硕士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在答辩总结环节,答辩主席对顺利通过答辩的毕业生表示祝贺,其他各位老师也对各位同学的认真表现予以肯定,并给予了毕业寄语,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充分吸取修改建议,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各位答辩同学也对答辩委员会主席和各位导师们的悉心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第二组论文答辩会于2023年5月19日上午8:3012:00在东校区叠417会议室举行本次答辩会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治与教育标准研究所所长杨润勇研究员担任答辩主席,我院蒋建华教授、荣利颖教授、蔡海龙副教授任答辩委员会成员,李新玫、王文静、马暄皓、侯姣姣等四名毕业生参加此次答辩。

答辩开始前,蔡海龙老师首先介绍了答辩委员会主席及答辩委员会成员,并对杨润勇研究员受邀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随后,在杨润勇研究员的主持下,答辩会议有序进行。

第一位答辩人李新玫进行了题为《师德失范治理政策认同研究》的论文汇报,该论文以政策认同理论、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借助问卷调查、访谈的研究方法,探究师德失范治理政策的在政策内容、政策制定、政策执行这叁个方面的认同情况,提出目标群体在教育政策认同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强化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提出对策建议。

第二位答辩人王文静的论文题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长效治理路径研究——以北京市罢区为例》,该论文通过建构公共物品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互动理论之间的关系来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北京市罢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存在问题,提出如何实现校外培训机构长效治理的路径的建议措施。

第叁位答辩人马暄皓进行了题为《“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生家长增负行为研究》的汇报。论文以社会行动理论和执行互动模式为研究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开展了调查的设计与实施,该论文家长的视角出发,通过关注家长增负行为的现实表现与成因,从家长的层面、学校层面、政府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既具有的理论价值同时还具备现实意义。

第四位答辩人侯姣姣进行了题为《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一个公共物品供给视角》的汇报。该论文从公共物品理论视角出发,厘清教师消费者、教师生产者、教师提供者等概念。论文通过回顾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与发展,认为政府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存在难以满足师资偏好、教师生产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表征和原因进行分析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提供理论遵循和实践路径。

最后答辩委员会进行内部会议并匿名投票表决,由答辩主席宣布表决结果及答辩决议,一致同意4位同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答辩结束后,同学们发表了感人的答辩感言,答辩主席杨润勇研究员给予毕业生临别寄语。会议最后环节,答辩委员会与答辩人一起拍照合影留念,本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顺利结束。

撰稿人:黄嘉琪、乔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