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2018----2019年度学术年会简报
2019年1月10日,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举行了学术交流会。所里的全体老师以及部分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年会。
首先是薛海平教授致辞,他总结了2018年所里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然后着重指出学术年会的举行是很有意义的,老师和学生们的研究方向和成果都各有特色,利用这样的会议平台可以增加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并预祝此次学术年会能圆满举办,师生们的学术成果更加丰硕!
会议进入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多视角分析的专题发言阶段,徐玲副教授担任主持。首先是田汉族教授做报告,题目是“学区房热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负面效应及其综合治理对策”。学区房已成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田教授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提出学区房热的现象是在学区制的管理制度下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其实质是以钱择校,对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如阻碍了就近入学新政策执行;扩大了义务教育机会不平等;弱化了政府的公共教育服务职能等,因此他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权责利叁者统一的独立的管理机构——学区管理委员会,并要创新教育供给政策,制定学区房治理的相关法规,还可通过租购同权政策调整,逐步解决居住权和教育选择权不兼容的矛盾。
2018级曹连喆博士生作了题为“家庭背景、非认知能力与学生成绩的关系研究”的报告。她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年数据,探讨了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家庭背景、非认知能力和学生成绩叁者的路径机制,得出的结论有:家庭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学生非认知能力均有显着正影响;流动儿童的非认知能力要显着低于非流动儿童;学校质量对学生非认知能力有显着正影响;家庭资本会通过非认知能力的中介变量影响学生成绩,而且非认知能力在乡镇农村、女生和流动儿童学生中的中介作用要大于城区、男生和非流动儿童的学生。并据此提出了家庭应重视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投资,学校应重视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政府应重视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评估,将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纳入到学生测试当中等建议。
两位汇报完后,张爽教授作了点评。她提到了东西方学区制的区分,高度赞扬了田汉族教授对学区房及其治理问题、入学政策问题等的研究。同时,对曹连喆的精彩汇报也表示了高度赞赏,对于其研究中所提到的非认知能力,通过老师们的提问,让与会者有了更清晰明了的理解。
会议进入到专题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主持人为刘秀江副教授。首先是李孔珍教授作了“新时代教育集团教师跨学校团队组织分析”的主题报告。首先剖析了新时代教师的身份特征,包括教师制度身份和社会身份,然后形成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其次阐释集团化办学中跨学校教师团队组织的特征及管理理念最后探究新时代集团化办学跨学校教师团队组织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依据新时代教师身份特征和集团化办学特征设计团队组织管理理念,形成一个开放的以组建灵活同时规制严格为团队基本特征的,以合作教研为主要工作机制的管理模式,从而彰显教师教育教学权,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并保持团队组织的良性运行,领导角色的分享和成员分工呈现动态化特征。
2018级硕士生罗晓燕的报告题目为“多源流理论下新时代师德建设政策分析”。罗晓燕运用多源流模型来分析师风师德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提出我国师德建设政策之窗的开启正是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叁者汇合的结果,政策之窗的开启有效地推进了教师师风师德建设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此外她还阐释了加强中小学教师师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认为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它需要教师将这项政策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提升自身道德的重要性。
胡欣博士以“组织视角下的工程师职业形象及其社会性别阐释”为题来做报告。她选取了我国装备制造公司的 10 位资深人力资源主管,通过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法,全面呈现工程行业内部对工程师职业形象的认知、需求与价值判断。得出的结论有:在我国,工程师职业是一种具有强烈性别化色彩的职业,我国工程行业对理想工程师职业形象的期待呈现出典型的男性气质特征,如强壮、力量、阳刚、 主动、理性、逻辑性等。这种性别化的工作环境、对职业性别化的刻板印象是我国工程师职业发展的基本环境;目前我国工程行业的招聘现状是公司将“工程师职业”与“男性身份”之间画上了等号,男性工程师在入职之初就已经基于性别优势而在工程场域中处于“特权”位置;现有工程公司中普遍盛行的价值判断将“女性身份”和“工程师职业身份”固定在了相互对立的位置之上,从而进一步影响着男性工程师与女性工程师各自在工程这一场域中的位置关系与职业发展状态。
叁位师生汇报完后,由傅树京教授作点评。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回应了胡欣博士研究中涉及到的性别问题,并指出李孔珍教授用新视角看老问题值得大家学习,也鼓励大家用另外的视角去发现新问题。对于罗晓燕的汇报,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表扬,这是第一位刚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同学与导师同台汇报,展现出了具有严谨风格的学术规范的报告,给大家做了一个好榜样,开了个好头。她还指出本专题既有思辨研究,又有实证研究,提供了不同的值得学习的研究范式。此外,傅老师抛砖引玉地提出一个问题——新时代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与深入讨论。
会议进入到最后一个专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研究,张琦副教授为主持人。首先是2016级硕士生宋海生作了“我国初中生参与课外补习的阶层差异分析”主题报告。他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2014年数据(CEPS2014),比较分析了我国初中生参与课外补习的阶层差异,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得出了不同阶层的初中生在课外补习参与率、类型、内容、时间与支出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且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是影响这些差异的重要因素等结论。他认为校外补习教育的阶层差异会扩大学生间的成绩差距,从而带来不同阶层家庭子女升学机会等一系列教育结果的不均等。因此,政府应该高度重视非主流课外补习教育对义务教育公平的影响,应该向弱势阶层家庭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里的初中生提供补习津贴;倡议大型教育补习公司开展相关补习支持项目,为弱势阶层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补习机会,从而缩小不同阶层学生因课外补习机会差异而带来的学习成绩、升学机会等差距,更好地从校内外促进义务教育乃至社会公平。
2017级博士生赵阳作了题为“参与课外补习对我国初中生睡眠时间的影响研究——基于北京市十六所初级中学的实证分析”的报告。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的16所初中进行的调查研究,他得出的结论如下,北京市初中生参加课外补习对他们的睡眠时间总体上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但兴趣类补习对他们的睡眠时间并没有显着影响,在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应对学校课业任务的前提下,适当的参与可能会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对于是否参与学术类补习这一问题,他建议学生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慎重思考,避免过多受到其他学生、家长、老师或者媒体等因素的影响,避免盲目的跟风和仿效。
徐玲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城乡差异分析。她对北京市城郊区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城区参与课外补习的比例略高于郊区;城区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频次、时长比郊区学生更长,城区学生学业负担更重;城区学生课外补习为“培优型”,郊区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偏向于“补差型”;并且课外补习给郊区学生家庭带来更重的经济负担,同时郊区家长对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满意度更高。针对此发现,她提出政府及教育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课外补习市场进行规范与监管,保证课外补习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物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对城郊及其他落后地区加大教育投入,针对经济困难家庭给予不同程度教育补贴等建议。
薛海平教授对此专题做了点评,他指出课外补习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叁位汇报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课外补习的相关问题,也各自得出了很有意思的结论,给大家学术研究上带来很多的启示,然后张琦就父母职业阶层的划分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薛海平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此次会议有四位老师、两位博士生、两位硕士生做了学术汇报,叁位老师主持,叁位老师点评,学术交流氛围热烈,是一场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学术盛宴。八位汇报者的研究范式多样,既有思辨研究,也有实证研究,研究方法多样,既有质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研究视角多样,涉及到新制度经济学、组织学、政策学等。大家不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心得,还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成长。最后薛教授鼓励博硕士研究生们多阅读,多思考,做出更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撰稿人:戴红利
审阅人: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