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上午8点30分,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教经管所”)教师团队在B618会议室为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举办了“教师学术报告”+“无领导小组面试”主题活动。所长薛海平教授、副所长王寰安副教授、傅树京教授、李孔珍教授、张爽教授、刘秀江副教授、张琦副教授、徐玲副教授、胡欣博士共同参与了本次主题活动。
教经管所所长薛海平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流程,然后从师资力量、研究方向与特色、相关研究成果、招生方向以及就业去向等各方面对教经管所进行了介绍。教经管所共有11名老师,包括6位教授、4位副教授和1位讲师,大多毕业于北大、清华和北师大等知名学府,研究方向包括教育决策与学校发展、教育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教育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一直以来,教经管所展现了很强的学术实力,截至目前,所里老师共发表颁刊文章224篇,核心文章281篇,并获得了许多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科研经费总计达到600万。薛教授热烈欢迎在座的各位学员踊跃报考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
傅树京教授作了“专业与人生”的精彩演讲,一如既往的亲切和激情。首先分析了“天下大势”,全国各城市各高校都在抢人才,选择“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首师大、选择础-评级的教育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然后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北大求学的经历,“吃着汉堡喝着奶,边走边吃,只为了赶上下一节课”,同学们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被傅老师求学的执着所感染。傅老师强调了“品质”一词,无论工作还是继续求学,都希望同学们注重提高自己人生的品质。
张爽教授做了以“教育领导学的视域与变革”为主题的专题汇报。如何看待教育领导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关系是如何的?张老师对教育领导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剖析。无论是国家教育部门的教育管理,还是小学班级管理,多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终究是一种人的行为,我们应该回归教育的核心价值:关注道德、公正和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导的变革方向是从个体领导模式走向分布式领导,学校则向社区开放,张老师对变革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和交流,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二者同等吗?张老师带领同学们从一个较高的视角窥见了教育事业的组织关系。
李孔珍教授简要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政策与演化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领域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的成就尤其突出。李老师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了解教育改革的历程,1993年前追求效率,完善教育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法律;1993-2005年着重扩大办学自主权和多渠道筹措教育投资,取得了显着成就,如实现了义务教育免费;2005年以来关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对跨学校组织的探索,如对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使同学们对我国宏观教育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王寰安副教授针对学校治理提出了一个典型的教育经济学话题。学校问题可以看作一个团队生产问题,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一个联合产物,谁对学生负责?然后引入了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所有者为了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激励,制定了一些制度,公司运营中的监督和激励制度和措施是否可以转化到学校治理中?学校治理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内部治理机制,即利益相关者通过理事会等方式对校长进行监督,一种是外部治理机制,即利益相关者通过外部办学市场对校长进行间接约束。学校治理改革的重要趋势就是建立外部治理机制,这需要从学生入学、教师人事体制和办学准入体制等学校制度环境方面进行相应改革。
薛海平教授向同学们作了“课外补习与学生成绩”的学术报告,展示了自己在影子教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他指出,课外补习对学生成绩具有显着影响,同时,课外补习对于不同学科成绩的影响效果不同,对英语、数学等成绩提高最具有显着性,而对语文等成绩的影响则较弱。课外补习的参与受到学生家庭经济背景的重要影响,因此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薛教授的研究具有详细的数据支撑,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量化实证研究的应用价值。
刘秀江副教授、张琦副教授向同学们表达了欢迎,并回顾了教经管所以及各位老师的成长历程、工作业绩和相互帮助的点点滴滴;徐玲副教授热心解答了同学们对于考研的一些疑惑和问题;胡欣博士介绍了她作为新教师成员在教经管所的工作感受,希望学员有机会报考教经管所,成为这个光荣集体的一员,彼此共同成长和进步。
接下来,活动进入第二阶段:无领导小组面试环节。
四个组同时抽取了讨论题目,展开了无领导小组测试,评委老师根据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评价。经过半小时激烈的探讨,各小组都得出了相关结论并配以翔实的论据。
第一组,评委老师:李孔珍教授、张爽教授
学生:赵莹、高佳艺、肖博鑫、刘婉云、马花、马璐琨、张旭、陈晨露、覃若男、徐晓晓
话题:如何看待“衡水中学”模式?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第一组同学们认为衡水中学模式具有合理性,是一定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然后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社会人才需要和效益等角度进行了论述。然后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第二组,评委老师:傅树京教授、刘秀江副教授、徐玲副教授
学生:王琳、王嘉琪、李翘、徐雪萍、宋立欣、郑玉婷、潘宣虹、郭彤昕、孙超
话题:学业负担的原因,校内还是校外?
第二组同学们对造成学生学业负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别对政策、教师、学校、学生自身、家长、校外机构与学业负担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得出结论:学业负担的根本原因在校内,整顿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所以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清理整顿,不会有效减轻学业负担的任务。
第三组,评委老师:王寰安副教授、张琦副教授
学生:王驰、宋海红、左舒艺、王格爽、江亚斐、张嘉琪、黄嘉诚、陈露文、王雪婷
话题:知名高中是“掐尖教育”促成的,而“掐尖”破坏了教育生态
第三组同学们一致认为掐尖造成了教育不公平,经过讨论后,将不公平的表现归结为三个层面:微观上造成学生教育机会不均等,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了所谓的牛校;中观上促进了学校两极分化,即牛校越牛,弱校越弱;宏观上造成了一定的阶层固化,阻碍了阶层流动。
第四组,评委老师:薛海平教授、胡欣博士
学生:秦成瑜、屈佩斯、郭存、李向楠、刘宇虹、张钰、索立园、冉佳鹭、贺园园
话题:学校如何管理学生手机?
第四组同学们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用途和动机进行了分析,并绘制了饼图进行展示。然后从时代发展、家长方面和学生方面对使用手机的合理性进行了阐释,认为一刀切的“禁机令”是不合理的。建议学校针对学生使用手机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加强家校合作,并且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合理使用手机,同时责任到班,每个班将制度落实到位。
学员们精彩的汇报结束后,活动接近尾声。王寰安老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对各组同学的汇报进行了评价,预祝同学们前程似锦。在阵阵掌声中,本次主题活动圆满结束。
&苍产蝉辫;(撰文:赵文学、王寰安;摄影:丁亚东、黄子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