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22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学术年会在山东青岛隆重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教育、新质生产力与创新驱动发展”。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主办,青岛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教育与经济》与《教育经济评论》杂志社协办。该学术年会自首届举办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已成为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们共同期待的学术盛会。
我院薛海平教授、田汉族教授、徐玲副教授、庞小冬博士、方超博士后以及博士生张毛毛、硕士生李文娜参加了此次学术年会。
9月21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孟繁华教授致辞,他热烈祝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学术年会的顺利开幕,并且做了《树立拔尖创新人才“叁观”》的大会报告。随后,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沉红教授、北京大学陈晓宇教授、广州大学吴开俊教授、青岛大学孙百才教授、南京大学黄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姚继军教授分别从人才资本、产业收入、高等教育、人力资本、认知技能、中小学减负等角度围绕此次会议主题做了多项精彩的发言。
9月21日下午,庞小冬博士、方超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张毛毛和硕士研究生李文娜在不同的专题会场做主题发言。
庞小冬在专题会场叁以《“双减”政策对学生家庭校外培训负担的异质性影响研究》为题作报告,该研究利用在全国12座城市开展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校外培训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小学生家庭显着降低“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显着增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初中生家庭显着降低“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不受政策影响;二是省会城市家庭未显着降低“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显着增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地级市家庭显着降低“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显着降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叁是城乡家庭之间“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均降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差距存在扩大趋势。此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双减”政策的修订和优化提供科学性较强的决策依据,保障“双减”政策减轻学生家庭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目标按照既定方向精准推进。
方超在专题会场三报告了《学前教育投入对教育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中国证据与政策补偿》,该研究构造了涵盖全国 30 个省、 直辖市、 自治区 2011 年 ~2013 年的强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学前教育投入与教育人力资本积累的关系。研究发现:一是样本期内以平均受教育年限表征的教育人力资本积累由 10.5 年上升到了 11.5 年, 6 岁以上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逼近高中教育层级;二是固定效应模型一方面揭示了学前教育投入与教育人力资本积累间的正相关性,另一方面则发现了地区异质性特征中的“马太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策建议助力教育人力资本的优质、均衡积累。
张毛毛在专题会场八的发言题目为《技能成就人生:世界技能大赛奖牌选手技能成长研究—基于41届-46届49篇成长故事文本的质性分析》,该研究通过文本分析法对近十年间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49名世赛选手进行了依托扎根理论的叁级编码,得出影响其技能成长的核心因素有个体倾向性、心理发展、专业技能等,并构建了作用机制模型和“故事线”,提出了传统心理技能训练与正念训练并行、增加世赛选手公司实践的学习经历等培养建议。
李文娜在专题会场五进行了发言,发言题目为《十叁五北京市学前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状况分析》,该研究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比较分析十叁五北京市学前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状况,发现目前北京市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持续增多,但仍不充足,社会力量投入学前教育经费的规模不断扩大,学费也在稳步上涨,农村幼儿家庭分担成本过重,最后针对北京市学前教育当前财政投入与成本分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本次年会设置了八个会场,我院田汉族教授在第七会场为六位发言人进行点评与总结。首先,田汉族肯定了与会者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热情,并指出与会者出于对教育经济学发展的责任与使命感,源源不断地开展教育经济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同时也向发言人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建议,并期盼未来要关注教育经济学中的真问题,吸引更多学者参与研究。
通过参加此次教育经济学年会,代表们收获颇丰,与专家学者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通过思想碰撞拓展了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汇报和交流,我院师生展示了较高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水平和能力,彰显出我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成效。
供稿:张毛毛 李文娜
审稿:徐玲 薛海平
排版:陆军昊
审核:李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