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2024年师说论坛以“说我们的老师”为主题在学院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学院主办,基本理论研究所承办。学院部分系所师生,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师共计七十余人参与了此次论坛。
在论坛开幕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所长朱晓宏教授讲述了学院创办“师说论坛”的初衷,她提到在教育研究领域,关注为师之道,不仅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学科的初心与使命。师范大学中的“师范”二字对于教育学教授的意义非凡,或者说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教授不仅是研究者的示范,更是教师之教的楷模。为此,2024年“师说论坛”以“说我们的老师”为主题,通过讲述黄济先生、鲁洁先生、陈桂生先生、陆有铨先生的治学与育人故事,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新中国第一代教育学人为建设中国教育学科所做出的学术贡献。正是在诸位大先生对于教育学信念的坚守之中,我们看到了大学理想之光在闪耀,并且召唤着我们这一代中国教育学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勇于前行。会议手册封面上“师说论坛”四个字是 2010 年我们拜访黄济先生时,黄先生专门为我们题写的。虽然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快十年了,但是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者形象,以及对教师教育理论建设的殷殷期许,却永远激励着我们秉承为师之道,实现成师之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檀传宝教授从高超的教育专业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坚定的奋斗奉献叁个维度来解读黄济先生和鲁洁先生身上所蕴含的教育家精神。黄济先生和鲁洁先生在迟暮之年仍然笔耕不辍、诲人不倦,这种动力发自于内心对教育学科的热爱,两位先生超越功利性的、纯粹的对教育学科的热爱与追求,重塑着后辈学生对于教育学、教师的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鞠玉翠教授讲述了陆有铨先生为人豪气仗义、学识纵横捭阖、以及陆先生嬉笑怒骂背后的人生智慧。鞠教授说正是陆先生的哲学课为自己打开了哲学世界的大门。陆先生幽默风趣的课堂风格,对学术语言通俗日常的解读,拉近了学生与哲学之间的距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向阳教授讲述了“登堂入室跟着陈桂生先生做学问”的故事,黄教授风趣地说到,自己跟随陈桂生先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从“小跟班”到“小助手”再到“接班人”的过程。黄教授表示自己的学术成长离不开陈桂生先生用心培养,“他希望我做的事,他自己都先做一遍”。黄教授还特别提到,有人曾问陈桂生先生的信仰,陈先生真诚的回答“我信仰教育学,我相信教育学是一门学问”,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教导。
主持人田汉族教授回应了几位教授的分享,认为老先生教书育人的精神和方法都值得后继者学习一辈子,师承的不仅有学问,还有其人格特质。师说论坛要找寻的是师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一代又一代教育学人的传承与接续。
师说论坛的下半场由吕佳慧博士主持,吕博士以后辈的身份倾听大先生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激励着后来者学做真正的教师。
下半场的师说论坛由张爽教授缅怀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教育学科奠基人傅任敢先生的故事。张爽院长介绍了人民教育家傅任敢先生的生平经历,主要的学术贡献,以及前辈所开展的一些围绕傅任敢先生思想研究的工作。张爽院长特别强调了傅任敢先生的教育理念:“我们一切都为的是国家”,“教育之本在育人,育人要使学生个性获得全面发展”,“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学”,“学校是你们的家”,“我们深信教场里面是教员的王国”。张爽教授总结指出,傅任敢学生的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坚守师性特色,推动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和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萨教授分享了追随大先生学习的故事。胡萨教授讲述了她印象中的黄济先生、陆有铨先生和陈桂生先生。此外,胡萨教授分享了追随宁虹教授学习的故事,讲述了宁虹教授探索首师大特色教师教育改革的感人故事,并回顾了首师大教师教育发展的叁个阶段。宁老师带领首师大教师教育团队探索了一条以哲学作为教育的基本原理,让教师拥有理论自觉意识的专业实践之路。宁老师希望教师教育者担负起责任,让学生遇到好老师成为一种必然,而不是靠某种幸运。
师说论坛通过生动的教育叙事真实地呈现了新中国第一代教育学人的学术生活史,参会者通过倾听教育学科大先生们的治学与育人故事,具身化地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教育发展历史源流中的鲜活呈现,期待后来的教育学人能够从过去的故事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更好地传承教育学之道。
撰稿:宋玉博、杨赛娅
审稿:胡萨、吕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