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院师生与往届校友在大会现场与孟繁华副会长合影
10月14日至15日,2023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学术年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此次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110余所高校院所及科研机构的400余名专家及代表,共同围绕“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我校原党委书记、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办公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孟繁华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讲到,教育经济学分会紧贴时代脉络,精炼学术思想,助力学科建设,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更好体现学术使命和时代担当,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发挥好专业优势,注重产出高水平的标志性学术成果。中国教育学会将和广大教育界同仁一道,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为孟繁华副会长致辞
主旨报告环节,周洪宇、孟繁华、范先佐、杜育红、沉红、张学敏、雷万鹏、吴开俊、郭丛斌、胡咏梅、薛海平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先后作主旨报告。他们报告的主题有:如何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几点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经济思想浅析;中国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思考;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及其财力支撑;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思考;基于田野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保障机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等。
图为专家作主旨报告
我校原党委书记、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办公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孟繁华教授在题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中指出了进一步加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教育强国建设要从教育实力、教育现代化程度、教育制度、教育模式四个方面加强建设,提出“强教必先强师”,强调了师资对基础教育生态的重要影响。最后孟繁华教授基于基础教育生态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把师范大学办得更好,二是要建成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并由此归纳出了教育强国的双重内涵。
图为孟繁华副会长作主旨报告
我院副院长薛海平教授在题为“‘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的主旨报告中深度分析了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视野下课后服务质量保障经验,并阐明了对我国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保障的启示。
图为我院薛海平教授作主旨报告
大会期间设立多个专题论坛分会场,参会专家学者围绕“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机制”等12个议题进行交流。
我院副院长薛海平教授组织并主持了14日下午的“‘双减’政策执行与效果评估研究”分论坛,副教授徐玲老师,博士后黄磊,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小莉、杨琳琳同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蔡湘琼同学就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做了精彩的汇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梁文艳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魏易副研究员也应邀在本分论坛报告。
图为分论坛《“双减”政策执行与效果评估研究》会议日程
图为分论坛汇报师生与专家合影
徐玲副教授作题为《地方政府“双减”政策弹性的研究》的报告。徐玲副教授选取27个省市自治区的“双减”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运用狈痴颈惫辞软件对政策文本做编码分析以研究“双减”政策的弹性特征,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优化路径。
博士后黄磊汇报题目为《“双减”背景下非学科校外培训协同监管机制研究》,该研究结合协同监管理论,构建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协同监管机制,通过政策文本分析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监管面临的困境及成因,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机制的构建提出建议。
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小莉同学汇报的题目是《“双减”政策执行中的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该研究采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双减”政策的网络舆情数据,对“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动态描述大众对“双减”政策的情感态度倾向变化。
2022级博士研究生杨琳琳同学汇报的题目是《别人家的孩子:邻里效应对学生参与影子教育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分析》,该研究探究邻里效应对学生参与影子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参与影子教育存在邻里效应,且邻里效应逐渐减弱。
2021级硕士生蔡湘琼同学作题为《教育财政投入对中小学生家庭校外培训支出影响研究——兼论“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财政投入优化路径》的汇报。该研究采用面板罢辞产颈迟模型,探究教育财政投入对中小学生家庭校外培训支出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特征家庭之间的异质性。
本分论坛共有50余人参会,与会师生围绕发言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分论坛在浓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薛海平教授连续五年组织专题论坛在全国教育经济学年会呈现团队研究成果,受到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