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与主题教育进行整合联动,2023年7月3日至5日,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教育技术研究所万海鹏副教授、王梦倩博士、学院行政教师吴绮迪老师带领教育技术学专业2022级师范与非师范班共37名本科学生前往天津市,开展为期叁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此次研学活动包含“启智润心”“钻坚研微”“培根铸魂”叁大板块,鼓励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历史、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立志做大写的时代“真人”,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教育工作者。
7月3日下午,研学团队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开始了本次研学之旅。首先参观的是位于校园内的北疆博物院,该博物院是中国建立时间最早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法国旅华科学家桑志华等多年呕心沥血的研究收集与各种珍贵自然文化遗产,同学们深深被科研前辈“潜心治学、跨越国界”的科学家精神所感动。随后研学团队参观了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与天外校史馆,通过选取多主题素材进行中外对比,创新思政课内容和形式,了解了京津冀地区的历史发展沿革。展览生动展示了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近百年的峥嵘奋进史,让研学团师生深刻体会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参观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内的北疆博物馆
参观天津外国语大学思政课中外对比重点实验室
参观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史馆
7月4日上午,研学团队前往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体验中心(天津科技园区)进行体验参观。此次参观研学主打“互动型、沉浸感、实践式”,是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一次“做中学”盛宴。通过亲身接触科大讯飞最新的AI技术、沉浸式体验智慧课堂、讲解科大讯飞各大版块的核心业务与人才需求等活动,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对于改变生活方式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对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对教育科技创新的兴趣与热情。此站行程也助力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学生走近产业、走进实景,感受职业氛围和产业需求,在学生心中播下未来职业发展的种子。
参观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体验中心(天津科技园区)
7月4日下午,研学团队前往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参观。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吾人何人,非则负国家责任之国民耶?”周总理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深深撼动了师生们的心。同学们表示,这站研学活动与其说是参观学习更不如说是一次直击灵魂的大思政课,看着伟人简朴而勤劳,充满奉献的一生,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我们发誓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心怀教育创新,共话教育未来。7月4日晚,研学团队针对叁个参观主题地点,围绕技术优化参展体验、未来课堂蓝图等问题进行小组研讨,随后六个小组分别开展了一对一激烈比拼。六个小组呈现的优秀教学案例设计集中展示了他们的研学收获与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深入思考。叁位教师对同学们的研讨成果进行逐一点评,学生们在思考中得到感悟,在争论中获得提升。
学生汇报小组合作研讨成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当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此次研学活动圆满结束,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们在本次研学旅途中深入了解了“以技术为名”的领域专业知识并有效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是学院本科生培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次生动实践。未来,学院还将进一步创新本科生培养,寻求更丰富、更立体、更落地的多元人才培养路径,真正培养同学们成为未来教育的接班人。
学生研学日志节选
2022级教育技术专业(非师范)本科生 汤林浩: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向我们展示了周总理与邓同志在中国从沉睡到苏醒,再到崛起的各个时期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陈列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文物。每一张充满岁月痕迹的照片,讲述着那个特殊年代的故事,心中对他们夫妇二人的敬意油然而生。
2022级教育技术专业(非师范)本科生 鲁彦杉:
科大讯飞一行让我了解了教育前沿问题,虽现阶段成果颇丰,但仍有遗留问题或技术更新促成的新问题等待解决,我们应为现阶段的成就骄傲,也应为未来教育的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级教育技术专业(非师范)本科生 赵田硕:
我们参观的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通过对比中外社会建设、中印消除贫困比较、中美公司世界五百强发展变化比较、中德支付方式比较、中美高铁建设比较等模块介绍,我们看到当前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应对新冠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显着优越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有比较才有鉴别,必须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引导青少年在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中坚定“四个自信”,这是思政课教学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
2022级教育技术专业(师范)本科生 毕鸿睿:
第一站我们参观了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北疆博物院,这里有着许多地质、古生物、古人类、旧石器、植物、动物等科学珍藏品,是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上的“活化石”。那一件件化石模型,一张张如电子打印般精细的地质与流域探索图,体现了桑志华、德日进等科学家们殚精竭虑、百折不挠的求学精神和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我们要学习桑志华等科学家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教育技术领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武装自己,不忘教书育人、为学为师的初心,钻研、开拓适宜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数字化应用到底,将先人的知识经验形成生成性材料在数字领域保存。
学生研学日志节选
撰稿:研学团新闻组
审稿人:万海鹏 王梦倩 吴绮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