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学员深入了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专业特色、师资力量以及培养体系,同时激发学员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教育技术研究所于7月3日上午8点30分,在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北一区国际文化大厦的阶梯教室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人工智能在教育变革中的创新探索与研究”的暑期学校活动。教育技术研究所乔爱玲教授、刘菁教授、任剑锋副教授、马如霞副教授、张鸽副教授、王晓春副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张薇博士、梁友明博士、孔新梅博士、赵双辰硕士、叶宇翔硕士、邓洋硕士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30余名优秀大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五个部分:教育技术研究所总体情况介绍、信息技术教育方向专题、智能学习支持环境方向专题、教育传播理论与技术方向专题、人工智能教育方向专题。
教育技术研究所整体情况介绍
乔爱玲教授对暑期学校的学员们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并从学院概况、师资力量、学习环境、招生情况、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学生发展、就业方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对学员们加入教育技术研究所表示期待和欢迎。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专题
刘菁教授深入阐述了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和学术成果,详细介绍了目前该领域重点关注的研究议题。她强调,该方向培养的人才不仅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更将精通信息化教学技能。
随后任剑锋副教授分享了《计算机支持协同知识建构研究进展》主题报告,系统地梳理了该领域的基础概念和关键研究,深入评析并分享了众多支持协同知识建构的工具与平台。他指出协同知识建构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的协同发生在有效策略、支架支持下的协同共做情景中。
智能学习支持环境方向专题
马如霞副教授从方向介绍、导师团队、研究方向、科研环境以及学生发展五个方面带领学员们揭开智能学习支持环境方向的神秘面纱,让学员们直观了解到智能学习支持环境方向的总体情况。
随后,张薇博士作《问题发现:视频课例片段展示与对话》主题分享,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有针对性地解答了两个关键的研究问题:如何进行视频课例片段的深入分析,以及如何从教学现象中洞察并识别出研究问题。梁友明博士演示了础滨课例分析平台并依次解读了颁翱笔数据看板中的项目数据、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报告及础滨实践性知识测量报告。在《教师为何不说话:循证教研中“集体沉默”现象的发生及消解机制研究》的主题报告中,梁友明博士以清晰的逻辑和深入的见解,向学员们展示了循证教研中“集体沉默”现象研究的框架。
教育传播理论与技术方向专题
张鸽副教授从团队指导教师情况、开设课程、学生成果以及实验室等方面对教育传播理论与技术方向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强调该方向重点在于实际应用,让同学们对该方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随后赵双辰硕士作《基于多模态学习的智能课堂系统》主题报告,指出了传统计算机视觉模型在鲁棒性方面的不足,通过将人脑蹿惭搁滨信号加入到传统视觉模型中,构建脑-机融合智能感知模型,提高传统视觉模型分布外泛化能力。并结合该模型与大语言模型构建了智慧课堂系统,实现课堂师生行为识别、课堂知识点总结等功能。
张鸽副教授带来了《开源硬件制作与作品分享》的主题报告,讲解了开源硬件的定义、理念、以及常见开源硬件的作用、构成并介绍电子创意作品的制作框架及其设计流程,分享了优秀的学生作品,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真实体验开源硬件的智能与趣味。
人工智能教育方向专题
王晓春副教授从学术经历、研究方向、研究着作及论文科研成果等方面介绍了人工智能教育方向指导教师团队的风采。紧接着,王晓春副教授以《人工智能+教育漫谈》为主题,带来了一场深入且富有洞见的报告。在报告中,他首先回顾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的发展历程,并阐释了这一领域的核心概念。他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当前发展态势,以及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研究内容。
王晓春副教授的讲解不仅揭示了人工智能+教育背后的深层逻辑,还引导学员们深入探讨了这一跨学科领域的多维内容。
孔新梅博士作《人机协同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研究》分享,代表方海光教授团队梳理了研究团队近年来的六项研究成果,深入地阐述了人机协同教育理论,展示了项目实践过程中的丰富案例。随后,邓洋硕士作了《启程:我的人工智能教育之旅》主题汇报,讲述了入学一年以来,参与多项项目实践的所思所想。
至此,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91产国在线观看糖心vlog教育技术研究所主题活动圆满结束!通过此次活动,学员们对教育技术研究所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们期待,在下一个金色的秋天,教育技术研究所将与每一位学员携手前行,共同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供稿:孔新梅 邓洋 审稿:乔爱玲